“精神疾病就是精神病“、“只有精神病才需要看心理医生”、“离精神病远些,他们说骂你就骂你,说打你就打你,打死你都不用负法律责任”……关于精神疾病,你还听过哪些说法?这些说法哪些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你知道吗?
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世界心理健康日”,又称“精神卫生日”,我们来谈谈精神卫生。
专家介绍,精神卫生又称心理卫生或心理健康。狭义的精神卫生是指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广义的精神卫生是指促进健康人增进精神健康以及精神医学方面的咨询。
1992年,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PA)提议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心理健康日”,又称“世界精神卫生日”。最终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消除公众对精神疾病及患者的偏见与歧视等。
每年的精神卫生日会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当年的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
国民精神健康和享受精神卫生服务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压力增大、节奏加快等外因,人们的精神、心理问题日趋突出,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精神健康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
在我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增加。同时,人口和家庭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使原有社会支持网络削弱,儿童的行为问题、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的精神障碍、酒精与麻醉药品滥用的成瘾问题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在2020年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
尤其是新冠疫情这三年来,生活变化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人们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凸显出来。据8月27日WHO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数百万人的精神健康。如钟南山院士所述,须重视新冠患者的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而普通人也一样要重视身与心的双重健康,才能在战疫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
创设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促进对精神疾病进行更公开的讨论,鼓励人们在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方面进行投资。
精神类疾病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精神病(敲黑板,划重点),而是由于各种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
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痴呆症、智力残疾和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发育障碍等。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患,也是世界范围内造成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抑郁症可能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能力,最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躁郁症,患者通常有躁狂期和抑郁期,之间有情绪正常期。全世界有约6000万人受这种障碍影响。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的精神疾患,全世界约有患者2100万人。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常见的精神病症状包括幻听和妄想,让人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痴呆症在全世界影响着超过3500万人。它影响记忆、思考、理解、语言和判断等能力,患者通常还伴有情绪控制、社会行为能力方面的退化。
注意:这不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
发育障碍是智力残疾和包括自闭症在内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总称。发育障碍会导致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有关的功能损伤或延迟,造成社会行为、沟通和语言能力受损。
现代医学实践证明,精神疾病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系统的治疗,大部分病人完全能够回归社会。我国精神疾病患者已经达到1600万人,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除经济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属没有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害处,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见的歧视,讳疾忌医。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心理健康?
适度关注疫情,提高控制感和信任感
一般来说,人们会通过收集多方信息,来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控制感。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处理多方信息:一是信任官方权威平台发布的信息;二是理性甄别,提高判断信息真伪的能力;三是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多多参加社会活动,对疫情的关注度要适当等。
识别、面对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影响下,出现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人有焦虑、恐惧的情绪,可使人提高警惕、避开危险。但应注意:不要让负面情绪失控。
如果抑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持续存在、难以调整,甚至不断加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就需要直面这种情绪,而不能“逃避”、忽视它,还要积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接受疫情带来改变,关注积极方面
如果疫情导致工作、学习方式有所改变,建议及时调整节奏和计划,并积极做好相应准备。
打乱原本的习惯和计划,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要学会发掘、关注改变中的积极方面,借此重新出发,让生活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积极寻求帮助
在前期的疫情压力下,我们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政府和社会机构也提供了专业保障。以上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维护心理健康、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资源。如果产生了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或遇到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要积极向亲朋好友以及社会专业机构等寻求帮助。
如果自觉心理已受到严重影响,可向专业机构寻求援助。目前,全国各地已建立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系统,可关注国家或当地心理干预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也可直接去医院专科就诊。
希望大家了解重视精神疾病,关注精神卫生
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